抖擞轩裳一哄尘,任教空翠滴乌巾。
老身已到篮舆上,处处青山是故人。
[mendicant Buddhist monk] 佛教用语,头陀的别称
详细解释(1).亦作“ 抖藪 ”。犹搜索,寻找。《方言》第六:“铺颁,索也。 东齐 白铺颁,犹 秦 晋 言抖藪也。” 郭璞 注:“谓斗藪举索物也。” 戴震 疏证:“藪,亦作‘擞’。”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四和林卿韵》词:“抖擞空囊,存留諫笏,犹带虚皇案畔香。”《老残游记》第四回:“从上房里搜起,衣箱橱柜,全行抖擞一个尽。”
(2).以手举物而振拂。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豉法》:“急抖擞筐,令极浄,水清乃止。” 唐 尚颜 《秋夜吟》:“梧桐雨畔夜愁吟,抖擞衣裾蘚色侵。”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人皆抖擞衣衫,虑其太湿。”
(3).抖却;摆脱。 唐 王炎 《夜半闻雨》诗:“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哦吟无好语。” 清 金农 《宿韬光飞雨轩》诗:“隙尘抖擞上方眠,飞雨轩中暂息缘。”
(4).振作;奋发。 明 唐顺之 《与万思节主事书》:“吾友閒居少过,却是不曾抖擞提醒精神。”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七章:“他精神更加抖擞,容光更加焕发了。”
(5).显露,显示。 元 薛昂夫 《殿前欢》曲:“施展出江湖气概,抖擞出风月情怀。”
(6).颤动;哆嗦。 唐 白居易 《骠国乐》诗:“花鬘抖擞龙虵动,曲终王子启圣人。”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二折:“觉一阵地惨天愁,遍体上寒毛抖擞。” 许地山 《换巢鸾凤》:“众人看他们二人死了,都吓得抖擞起来。”
(7).威风,神气。 明 黄叔初 《新水令·寿陈荩卿》套曲:“词才羡君真抖擞,何事缘诗瘦?”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你还说过:‘你们抖擞吧,等“中央军”来,割你们的脑袋。’”
(8).佛教语。梵语dhūta(头陀)的意译。《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1).犹车服。 晋 陶潜 《杂诗》之十:“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 一妹 以天人之姿,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 明 高叔嗣 《再调考功作》诗:“轩裳日待旦,閶闔凌云排。”
(2).指官位爵禄。 唐 元结 《忝官引》:“而可爱轩裳,其心又干进。”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表》:“追忆悔尤,滥轩裳之非据;自嗟衰耄,指林壑以言归。” 元 张养浩 《山坡羊》曲:“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
(3).代称有高位的人。 唐 沉佺期 《洛阳道》诗:“白日青春道,轩裳半下朝。” 宋 王自中 《酹江月·题钓台》词:“到底轩裳,不如蓑笠,久矣心相与。” 明 刘基 《太公钓渭图》诗:“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清 魏源 《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五:“ 尧 时石户农,肯易轩裳苦。”
(4).用为对人的敬称。 康有为 《怀翁常熟去国》诗:“早携书剑将行马,忽枉轩裳特执裾。”
(1).亦作“ 一哄 ”。众声喧扰。 唐 李郢 《春晚与诸同舍出城迎座主侍郎》诗:“三十驊騮一鬨尘,来时不锁杏园春。” 宋 陆游 《群儿》诗:“须臾一鬨散,无益亦何伤。”《水浒传》第四一回:“众邻舍方才呐声喊,抬了梯子水桶,一哄都走了。”
(2).犹一味。 元 无名氏 《柳营曲·晋王出寨》:“好家私伴着些歹后生,卖弄他聪明,一鬨的胡行。”
指树叶上的水珠。 明 夏锡祚 《自紫蜺涧至旋螺顶》诗:“阴阴冷翠滴,竹色緑人面。”
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吴 时 张弘 好学不仕,常著乌巾,时人号为 张乌巾 。” 唐 杜甫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仇兆鳌 注:“《南史》:‘ 刘巖 隐逸不仕,常著緇衣小乌巾。’” 宋 张孝祥 《念奴娇·欲雪再和呈朱漕元顺》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草堂图裡乌巾岸,好指点银筝红板。”
范成大名句,香山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