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性殆沦缺,性庸音互相性倾。
忽观性风骚韵,会我夙昔情。
荡漾学海资,郁为诗人英。
格将寒松高,气与秋江清。
何必邺中作,可为千载程。
受辞分虎竹,万里临江城。
到日扫烦政,况今休黩兵。
应怜禅家子,林下寂无营。
迹隳世上华,心得道中精。
脱略文字累,免为外物撄。
书衣流埃积,砚石驳藓生。
恨未识君子,空传手中琼。
安可诱我性,始愿愆素诚。
为无鸑鷟音,继公云和笙。
吟之向禅薮,反愧幽松声。
(1).本指《诗经》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礼记·经解》:“ 孔子 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 疏:“《诗》依违讽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诗》教始二《南》,皆著贤圣跡。” 明 海瑞 《注唐诗鼓吹序》:“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经’并行,《诗》教为首。”
(2).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风格。 采畴 《<谢亦嚣诗集>序》:“ 六朝 至 陈 隋 之间,创为宫体,诗教为之一变,率皆浮靡之词,华而不实,与性情相漓。”
湮没,残缺。《宋书·乐志一》:“ 汉 末大乱,众乐沦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自 秦 烧《诗》《书》,经典沦缺。”《隋书·音乐志下》:“ 汉 末大乱,乐章沦缺。”
常音。喻指平庸的文辞和言论。 晋 陆机 《文赋》:“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至若资丑行以自媒,衒庸音而苟进,固立身之殊路,行己之外篇矣。”
皎然名句,答苏州韦应物郎中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