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儒守一经。未足识行藏。
(1).对儒生的鄙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駡曰:‘竖儒!夫天下同苦 秦 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 秦 ,何谓助 秦 攻诸侯乎?’” 司马贞 索隐:“竖者,僮僕之称, 沛公 轻之,以比奴竖,故曰‘竖儒’也。” 唐 权彻 《题沉黎城》诗:“不学竖儒辈,谈经空白头。”《三国演义》第三一回:“ 袁绍 大怒曰:‘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 清 孙枝蔚 《览古》诗:“所恃楫与秩,岂知皆竖儒。”
(2).有时用以谦称自己。《后汉书·马援传》:“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 李贤 注:“言如僮竖无知也。” 清 杨绳武 《孝陵》诗:“竖儒瞻拜旧山陵,落日平芜百感生。”
亦作“ 守壹 ”。1.道家修养之术,谓专一精思以通神。语出《庄子·在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唐 吕岩 《谷神歌》:“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长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诵金刚经帖》:“道家言守一,若饥,‘一’与之粮;若渴,‘一’与之浆。”
(2).专守定法。《汉书·严安传》:“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
(3).指忠于某一信条。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 龚圣与 作《宋江三十六赞》并序曰……古称 柳盗跖 为盗贼之圣,以其守壹。”
(4).指女子守节。 清 卓尔堪 《昆阳王烈女拟焦仲卿妻古诗体》:“孤鴈终孤飞,不屑乱匹配。女子守一终,旧盟焉敢背。”
(1).不足,不能。《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舂陵 去 宛 三百里耳,未足为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引》:“今所撰诸书,盛行海内,大而穹宇,细入肖翘,耳目八埏,靡不该综。即 惠施 、 黄繚 之辩,未足侈也。”
(2).犹言算不得。《太平广记》卷八七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支遁》:“ 遁 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鷄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
[one's expression and more ment]指出处或行止。常用以说明人物行止、踪迹和底细等
数问其行藏。——《元史·杨奂传》
详细解释(1).指出处或行止。语本《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晋 潘岳 《西征赋》:“ 孔 随时以行藏, 蘧 与国而舒卷。” 唐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 宋 苏舜钦 《又答范资政书》:“此大君子之行藏屈伸,非罪戾人之所可为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这 湖南 、 湖北 ,也还可战可守,且观成败,再定行藏。”
(2).引申为攻守;出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
(3).行迹;底细;来历。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那 红娘 对 生 一一话行藏。”《镜花缘》第五五回:“ 洛红蕖 见老尼之话不伦不类,惟恐被人识破行藏。” 秦牧 《鬣狗的风格》:“有一种动物,叫做鬣狗,不知道你见过没有?注意过它的模样、行藏和风格吗?”
鲍照名句,诗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