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首页 - 诗词名句 - 持以赠余子何故,摇手不取一钱赂

持以赠余子何故,摇手不取一钱赂

出自宋代文同《蒲生钟馗》:

寒风酸号月惨苦,枭飞狐鸣满墟墓,丛棘乱礓翳野雾。
古社秃剥倒枯树,下有三鬼相啸聚,初行谁家作{外门内主}忤。
痛热肿痒快呕吐,塞噎咽喉胀脐肚,呼巫召觋使咒诅。
翁惊妪忙设赛具,茅盘草舡置五咱,饭盂炙串狼籍布。
相共收敛各执去,方此危坐歠且哺,忽尔相见生畏怖。
有神杰然驾巨牯,前诃后拥役二竖,此神噉鬼充旦暮。
其腹尚馁色躁怒,鬼遥见之悉失措,竄匿不暇相告论。
酒倾肉落杂秽污,魄魂飞荡身偃仆。
一入木底只四据,一尚把盏愕以顾,一自隐蔽捩眦觑。
神用气摄缚束固,前死入吻无十步。
计之嚼嚼或味饫。
蒲生胡为适尔遇,画之满卷无一误,笔墨丑怪实可惧。
持以赠余子何故,摇手不取一钱赂
他日乞诗者尤屡,试为言之写其故。

查看所有文同诗词作品

注释参考

余子

(1).古代卿大夫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 知徐吾 、 赵朝 、 韩固 、 魏戊 ,餘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 杜预 注:“卿之庶子为餘子。”《吕氏春秋·报更》:“ 张仪 , 魏氏 餘子也。” 高诱 注:“大夫庶子为餘子,受氏为 张 。”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军制,家致一人为正卒,馀皆为羡卒,称“餘子”。《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国有一事,当徵召会聚百姓,则小司徒召聚之。餘子谓羡也。” 孙诒让 正义:“云‘大故,致餘子’者,谓国被灾寇,则发六乡之餘子羡卒,以备守事及追胥也。餘羡既发,则正卒亦发可知。”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此云‘大故,致餘子’。餘子,即民之子弟。《孟子·滕文公篇》所谓餘夫也。故《大司徒》统谓之万民。”《逸周书·籴匡解》:“成年,年穀足……餘子务艺。”《尚书大传·略说》:“耰鉏已藏,祈乐已入,岁事已毕,餘子皆入学。”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 成玄英 疏:“弱龄未壮,谓之餘子。” 陆德明 释文:“未应丁夫为餘子。”《汉书·食货志》:“是月,餘子亦在于序室。” 颜师古 注:“ 苏林 曰:‘餘子,庶子也。或曰:未任役为餘子。’未任役者是也。幼童皆当受业,岂论嫡庶乎?”

(4).犹后代。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臣将门餘子,素无艺术,猥当大任,必败朝章。”

(5).官名。《左传·宣公二年》:“ 晋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预 注:“皆官名。” 孔颖达 疏:“则知餘子之官,亦治餘子之政。”

(6).其馀的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柳宗元》:“工诗,语意深切,发纤穠於简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评杜诗》:“余家有 郑善夫 《批点杜诗》,其指摘疵纇,不遗餘力,然实 子美 之知己。餘子议论虽多,直观场之见耳。”参见“ 餘子碌碌 ”。

(7).谓劫馀之人。 叶叶 《九秋诗·秋望》:“谁成谁败悲餘子,几帝几王付劫灰。”

何故

什么缘故;为什么。《左传·宣公十一年》:“ 夏徵舒 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夫人从何所来?车上所载何物?丈夫安在?何故独行?” 唐 卢仝 《月蚀》诗:“何故中道废?自遗今日殃。” 宋 叶适 《<梁父吟>序》:“使 亮 终已不遇而抱孙长息以老於 隆中 者,其躬耕之获,岂少此哉?何故自亲 汉 魏 之劳,至今遗恨以死?”

摇手

[shake one's hand ] 把手左右摇动,表示阻止或否定

详细解释

(1).犹动弹。《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若 竟寧 前与 黄龙 前,岂相放哉?家吏不晓,今壹受詔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

(2).挥手示别。 南朝 梁简文帝 《春江曲》:“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

(3).把手左右摇动,表示阻止、否定。《明史·朱纨传》:“自 紈 死,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事。”《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只见那老婆儿连连摇手,説:‘受他什么作践倒没有价。’”

(4).机械上用手转动的把手。

不取

不赞成;不采取。《汉书·文帝纪》:“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於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 颜师古 注:“不取,犹言不用此为善也。” 明 何景明 《拟与藩司论救荒书》:“窃於执事有不取焉。” 茅盾 《子夜》五:“如果这大规模计划本身是建筑在空虚的又一大规模计划上,那也是他所不取的。”

一钱

(1).一文钱。亦指极少的钱。《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紿为謁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唐 李白 《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唐 杜甫 《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2).表数量。一两的十分之一。《朱子语类》卷十六:“如秤子钉盘星上加一钱,则称一钱物,便成两钱重了。”《宋史·律历志一》:“以御书真草行三体 淳化 钱,较定实重二銖四絫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称之则。”按,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以钱代铢》:“古算法二十四銖为两……近代算家不便,乃十分其两,而有钱之名,此字本是借用钱币之钱,非数家之正名。”

(3). 清 时 吴 俗以铜钱七十文为“一钱”。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板儿》:“今 吴 俗犹以铜钱七十文为一钱,此旧语之未泯者也。”

文同名句,蒲生钟馗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0
纠错
猜你喜欢
应用推荐
诗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