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岳兵穆王,复讎议不合。
老桧卖中原,神龙困蚁{左口右替}。
维孟忠襄公,缓兵策弗纳。
清之三京师,万众死者{三十集中}。
憸党梗国论,孰与噬而嗑。
世事可流涕,循至虞不腊。
秦郑两奸驵,百年棺已阖。
骨朽遗臭在,厥后极茸阘。
岳氏家几传,阳羡溪山市。
故书三万卷,金石烂模搨。
孟氏神童孙,卜宅占苕霅。
诗声鸾凤鸣,众作扫蛙蛤。
猗欤先王公,百战动摧拉。
身在国庶几,心与天响答。
造物报勋裔,纵未黄其合。
各各神仙姿,不受尘土杂。
臭味崇芝兰,情谊笃鹣鲽。
着我珠玉间,鬓蓬愧衰飒。
冷话暗灯火,清宴倒壶榼。
时凭城边楼,同望湖外塔。
二豪马蹄花,春堤厌蹴踏。
而我枯如僧,山肩一破衲。
未甘脱儒冠,萧寺求挂搭。
终不望汉廷,安车聘申盖。
顾独喜结交,勿疑朋簪盍。
同道脗漆胶,开诚去栀蜡。
将相棨戟门,六辔驾群軜。
七十返初服,无复韍{左韦右末}{左韦右合}。
岂其珠履中,不许青鞋靸。
将帅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史记·高祖本纪》:“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 汉王 为皇帝。” 唐 李涉 《与梧州刘中丞》诗:“三代 卢龙 将相家,五分符竹到天涯。”
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汉书·韩延寿传》:“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棨戟。”《后汉书·舆服志上》:“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旧唐书·张俭传》:“ 唐 制三品以上,门列棨戟。”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州城楼有感》诗:“落日荒城满目秋,辕门棨戟未全收。”
辔,缰绳。古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两边骖马之内辔系于轼前,谓之軜,御者只执六辔。《诗·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轡在手。” 孔颖达 疏:“四马八轡,而经传皆言六轡,明有二轡当繫之。马之有轡者,所以制马之左右,令之随逐人意。驂马欲入,则偪於胁驱,内轡不须牵挽,故知纳者,纳驂内轡繫於軾前,其繫之处以白金为觼也。”后以指称车马或驾驭车马。《汉书·韦玄成传》:“绎绎六轡,是列是理,威仪济济,朝享天子。”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捐六轡於 王良 ,坐将致远。” 清 鄂尔泰 《昭陵石马歌恭和御制元韵》:“自来房駟无虚生,六轡乘时应乾九。”
方回名句,读孟君复赠岳仲远诗勉赋呈二公子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