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湖光镜样平,银潢一带向东倾。
寺从杨柳阴中出,僧在莲花会上行。
佛地也容担板汉,梵音莫近采菱声。
我来借榻醒尘梦,归去吟诗韵更清。
(1).谓超脱生死、灭绝烦恼的境界。《坛经·般若品》:“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2).犹佛。 南朝 梁 沉约 《佛知不异众生知义》:“凡夫之与佛地,立善知恶,未始不同也。” 南朝 梁 沉约 《佛知不异众生知义》:“但佛地所知者,得善之正路;凡夫所知者,失善之邪路。”
(3).指寺院。 唐 张祜 《题真娘墓》诗:“佛地葬罗衣,孤魂此是归。”《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底下几句道:‘他sha{1-1}人污佛地,我仗剑下云端,铲恶除奸。’这几句分明説他路见不平,替民除害……把这起子和尚屠了。”
呆笨、不灵活的汉子。 宋 杨万里 《过彭泽县望渊明祠堂》诗:“不闻担板汉,曾羡采薇人。”《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饶汝从 云峯 云居 来,祗是箇担板汉。” 清 张岱 《西湖梦寻·云栖》:“未尝一味槁木死灰,若 宋旭 所议担板汉,真不可思议人也。”
(1).梵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讚则号为梵音。” 唐 宋之问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听松风梵音,偶来萧寺,看他疏写千张纸。” 李涵秋 《广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们点齐香烛,请大家拜佛。霎时鐃鈸叮当,梵音高唱。”
(2).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徧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3).犹梵语。亦泛指 印度 的语言。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夫 毗沙门 ,梵音, 唐 言多闻也。”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 唐 音梵音相杂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华音论读,必以一音为一读;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我虽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见过他《从印度带去的使命》。”
乐府清商曲名。又称《採菱歌》、《採菱曲》。 晋 郭璞 《江赋》:“忽忘夕而宵归,咏《採菱》以叩舷。” 南朝 宋 鲍照 《代春江行》有“奏《採菱》,歌《鹿鸣》”之句,并作《採菱歌》七首。 南朝 梁武帝 制《江南弄》,中有《採菱曲》一首,其辞曰:“歌《採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
古代歌曲名。《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王逸 注:“ 楚 人歌曲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 元 张翥 《多丽》词:“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
胡仲弓名句,旧题宝胜寺壁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