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门前客元无迹,谀墓中人本不工。
犹有邻僧能送米,未妨窃比玉川公。
亦作“ 无跡 ”。没有踪影;没有痕迹。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无跡,天工罕代。”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李惠登 ﹞为政清浄无迹,不求人知。”
见“ 无迹 ”。
唐 李商隐 《刘叉》:“后以争语不能下诸公,因持 愈 ( 韩愈) 金数斤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与 刘君 为寿。’” 韩愈 为人作墓志,多溢美之辞。后谓为人作墓志而称誉不实为“諛墓”。 宋 苏轼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之三:“朝来又絶倒,諛墓得霜竹。”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孙文正取四城》:“以为諛墓之文,例多溢美。” 朱东润 《论传记文学》:“是不是可以把 唐 宋 八家的神道碑、墓志铭、行状这一类的文字作为我们的范本呢?当然不可以,因为这些作品,大半是为了谀墓而作。”
陆游名句,致仕后即事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