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城西南,渺渺水云乡。
舟车皆十里,来住道岂长。
今夏我来时,天风吹荷香。
再来已孟冬,惨然天霣霜。
市南两株柳,叶尽萌已黄。
乃知多事人,岁晚虚悲伤。
名蓝堕劫火,鞠为瓦砾场。
河桥比一新,华表照康庄。
成坏莽相寻,推理海芒芒。
疾竖造物儿,吾手扼其吭。
砥柱天下险,一苇乃可杭。
养气倘能全,斯言岂荒唐?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陆游名句,不入城半年矣作短歌遣兴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