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从来信不疑,安行何处履危机。
无心更与世俯仰,有口不谈人是非。
悔吝愆尤须谨细,存亡得失要知几。
师门有意无人会,一饷忘言对落晖。
亦作“ 悔恡 ”。1.灾祸。《易·繫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东方朔》:“ 文帝 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恡小疵耶。” 唐 杜甫 《送李校书》诗:“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清 黄景仁 《闲居》诗:“名象实易玩,悔吝虚已消。”
(2).悔恨。《后汉书·马援传》:“出征 交阯 ,土多瘴气, 援 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若然者,悔恡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唐 李咸用 《猛虎行》:“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明 唐顺之 《与董后峰宪副书》:“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谓猢孙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谓追悔顾惜。 唐 司空图 《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於诸侯,如欲垂诫,即书於 周 史可矣;若书於诸侯之史,是悔恡其货而侮王命也。”
谨严细密。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二:“﹝ 徐鉉 ﹞常亲写 许慎 《説文》一部,谨细无误。” 清 郑珍 《<郘亭诗钞>序》:“以 子偲 为人若此,则其制境之耿狷,求志之专精,用心之谨细,非似古人之苦行力学者歟?”
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易·繫辞下》:“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后汉书·袁绍传》:“监军之计,在於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十二:“达者贵量力,至人尚知几。” 清 方文 《赠钱驭少》诗之二:“ 伯子 知几早,逃名 震泽 西。”
程端蒙名句,省过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