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犹欺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使御史簿责 魏其 所言 灌夫 ,颇不讎,欺谩。”《汉书·杜周传》:“ 宏 奏 隆 前奉使欺谩,不宜执法近侍。” 宋 苏轼 《次韵毛滂法曹感雨》:“一朝涉世故,空腹容欺谩。” 清 曾国藩 《复贺耦庚中丞书》:“今之学者,言考据则持为骋辩之柄,讲经济则据为猎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贵耳,转相欺谩,不以为耻。”
(1).固有的习惯、风俗。《荀子·正名》:“散名之加於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 宋 王安石 《上皇帝wan{1|1}言{1~1}书》:“天下之人,亦已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
(2).形成良好的风俗。《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汉书·匡衡传》:“故万国莫不获赐祉福,蒙化而成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復,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古代用帛制的符信。 宋 苏轼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诗:“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苏轼名句,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