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乎
首页 - 诗词名句 - 野人泣血漫相明,和氏之璧无连城

野人泣血漫相明,和氏之璧无连城

出自宋代黄庭坚《再次韵呈明略并寄无咎》:

夏云凉生土囊口,周鼎汤盘见科斗。
清风古气满眼前,乃是户曹报章还。
只今书生无此语,已在贞元元和间。
一夫鄂鄂独无望,千夫唯唯皆论赏。
野人泣血漫相明,和氏之璧无连城
参军拄笏看云气,此中安知枯与荣。
我梦浮天波万里,扁舟去作鸱夷子。
两士风流对酒樽,四无人声鸟语喜。
梦回扰扰仍世间,心如伤弓怯虚弹。
不堪市井逐乾没,且愿朋旧相追攀。
寄声小掾笃行李,落日东面空云山。

查看所有黄庭坚诗词作品

注释参考

野人

野人 (yěrén) 田野之民,农人 farmers in the field 试问野人家。——宋· 苏轼《浣溪沙》词 质朴的人,无爵位的平民 common people 粗野的人 savage 流浪汉 tramp 未开化的人,生活在原始状态或属于原始社会的人 uncivilized men

泣血

(1).无声痛哭,泪如血涌。一说,泪尽血出。形容极度悲伤。《易·屯》:“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宋 欧阳修 《皇祐四年与韩忠献王书》:“某叩头泣血,罪逆哀苦,无所告诉。” 李大钊 《警gao{1~1}全{1*1}国父老书》:“愿我国民,从兹勿忘此弥天之耻辱可耳。泣血陈辞,不知所云。”

(2).指因极度悲痛而无声哭泣时流出的眼泪。《晋书·王敦传》:“闻之惶惑,精神飞散,不觉胸臆摧破,泣血横流。”

和氏

(1). 楚 人 卞和 (又称 和氏 )得玉璞于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和 武王 。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 楚文王 ,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夫见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 和氏 而后识焉。”

(2).指怀才不遇之人。 唐 刘得仁 《送友人下第归省》诗:“莫将 和氏 泪,滴著 老莱 衣。”

(3).借指美玉。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汉 扬雄 《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参见“ 和氏璧 ”。

即 和氏 。《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汉书·叙传上》:“宾又不闻 龢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随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参见“ 和氏 ”。

连城

(1).指毗邻的诸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yin{1|1}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亦有鬻繒屠狗轻猾之徒,或崇以连城之赏,或任以阿衡之地。” 宋 赵蕃 《施衢州除浙西提刑以诗寄饯》之二:“俾公按连城,此责亦重矣。” 清 王士禛 《兰溪丞徐君殉节诗》:“连城大帅竖降旛,独有微官死报恩。”

(2). 战国 时, 赵惠文王 得 和氏 璧, 秦昭王 寄书 赵王 ,愿以十五城易璧。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以“连城”指 和氏 璧或珍贵之物。 唐 欧阳詹 《瑾瑜匿瑕赋》:“终酬九年之积,不损连城之美。” 宋 赵蕃 《次韵徐季纯见贻》:“ 郑 人之璞 周 死鼠,昧者自谓怀连城。” 明 袁宗道 《刻<文章辨体>序》:“今天下人握夜光,家抱连城,类惮於结撰,传景輒鸣。” 明 陈子龙 《酬李司马萍槎先生》诗:“久瞻枢府重 明光 ,投我连城云锦章。”

黄庭坚名句,再次韵呈明略并寄无咎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0
纠错
猜你喜欢
应用推荐
诗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