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高维岳,图书之渊,西都二室三川。
神鼎定金,麟符刻玉,英灵未称河山。
谁再整乾坤。
是挺生真主,浴日开天。
御归梁苑,驾回汾水凤楼闲。
升平运属当千。
眷凝旒暇日,西顾依然。
银汉诏虹,瑶台赐碧,一新瑞气祥烟。
重到帝居前。
怪鹊桥龙阙,飞下人间。
父老欢呼,翠华来也太平年。
(1).即 嵩山 。《史记·封禅书》:“昔 三代 之居,皆在 河 洛 之间,故 嵩高 为中岳。” 晋 戴祚 《西征记》:“ 嵩高山 ,东 太室 ,西 少室 ,相去七十里。 嵩高 ,总名也。”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其名有序,则 太室 西偏;其位可知,则 嵩高 佐命。”
(2).高峻。《礼记·孔子闲居》:“其在《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峡则 河 不容舠。”
(3).崇高;尊贵。《汉书·扬雄传上》:“瞰 帝唐 之嵩高兮,眽隆 周 之大寧。”《隶释·汉太尉刘宽后碑》:“公以嵩高之门,好谦俭之操,布衣糲食,涉履寒苦。”
(1).古都名。(1) 周武王 都 镐 ,至 成王 时别营 洛邑 为 东都 ,因称 镐京 为 西都 。《诗·小大雅谱》:“小雅大雅者, 周 室居 西都 丰 镐 之时诗也。”(2) 新莽 始建国 四年(公元12年)建 洛阳 为 东都 ,因称 常安 ( 新莽 改 长安 为 常安 )为 西都 。(3) 东汉 都 洛阳 ,因称 西汉 旧都 长安 为 西都 。 汉 班固 《西都赋》:“ 汉 之 西都 ,在於 雍州 ,实惟 长安 。”(4) 唐 显庆 二年(657年)以 洛阳 为 东都 ,因称 长安 为 西都 。(5) 唐 宝应 元年(762年)以 凤翔府 为 西都 ,不久罢。(6) 五代 梁 开平 元年(907年)建都 开封府 ,号 东都 ,因改 唐 东都 河南府 为 西都 。(7) 五代 后唐 同光 元年(923年),复以 京兆府 为 西京 ,又称 西都 ,至 晋 天福 三年(938年)罢。(8) 五代 吴 都 江都府 ,至 南唐 改都 江宁府 ,因称 江都府 为 东都 , 江宁府 为 西都 。 宋 陆游 《南唐书·烈祖纪》:“以 建康 为 西都 , 广陵 为 东都 。”(9) 北宋 以 洛阳 为陪都,因在 开封 西,故称 洛阳 为 西都 。 宋 梅尧臣 《闻欧阳永叔谪夷陵》诗:“共在 西都 日,居常慷慨言。”
(2). 西汉 的代称。
指中岳 嵩山 的 太室 、 少室 二山。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二:“闭门二 室 下,隐居十年餘。” 宋 王曾 《中岳中天崇圣帝碑》:“二 室 天开,风云之所蓄。” 明 袁宏道 《别江郎》诗:“何不从我游,扁舟访二 室 ?” 钱伯诚 笺校:“二 室 指 太室 、 少室 二山。”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 西周 以 泾 、 渭 、 洛 为三川。《国语·周语上》:“ 幽王 二年, 西周 三川皆震。” 韦昭 注:“三川, 涇 、 渭 、 洛 ,出於 岐山 。”(2) 东周 以 河 、 洛 、 伊 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 魏 善 楚 ,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有 河 、 洛 、 伊 ,故曰三川。”
(2).指洛阳。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阳》诗:“前登 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 唐 王维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 赵殿成 注:“《史记》索隐:三川,今 洛阳 也。”
朱敦儒名句,望海潮(丁酉,西内成,乡人请作望幸曲)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