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乡回落照,晚风势急,骛鹭集汀沙。
解鞍将憩息,细径疏篱,竹隐两三家。
山肴野蔌,竞素朴、都没浮华。
回望时,绕村流水,万点舞寒鸦。
休嗟。
明年秋暮,一叶扁舟,望平川北下。
应免劳、尘巾乌帽,宵炬红纱。
青蓑短棹长江碧,弄几曲、羌管吹葭。
人借问,鸣桹便入芦花。
亦作“ 鸣榔 ”。敲击船舷使作声。用以惊鱼,使入网中,或为歌声之节。《文选·潘岳<西征赋>》:“纤经连白,鸣桹厉响。” 李善 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长木叩舷为声,言曳纤经於前,鸣长桹於后,所以惊鱼,令入网也。” 唐 李白 《送殷淑》诗之一:“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謡。” 王琦 注:“所谓鸣榔者,常是击船以为歌声之节,犹叩舷而歌之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蓑笠纶竿,击短版,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桹之声以参之,自号‘回同客’。” 明 张煌言 《舟次听雨分得长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郁达夫 《星洲旅次有梦而作》诗:“ 钱塘江 上听鸣榔,夜梦依稀返故乡。”
杨泽{1~1}民名句,渡江云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