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见梅追和一首,终恨有儿女子态耳。
竹里一枝梅,雨洗娟娟静。
疑是佳人日暮来,绰约风前影。
。
新恨有谁知,往事何堪省。
梦绕阳台寂寞回,沾袖余香冷。
谓一年一次朝见。《国语·周语上》“侯服者祀” 三国 吴 韦昭 注:“供月祀也, 尧 舜 及 周 侯服皆岁见也。”
后人和前人的诗。 宋 苏轼 《和陶<归去来兮辞>》诗序:“ 子瞻 謫居 昌化 ,追和 渊明 《归去来辞》。” 宋 陆游 《跋吕成尗和东坡尖叉韵雪诗》:“古诗有倡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
(1).犹言妇孺之辈。《史记·高祖本纪》:“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拜辞之后,窃念旬朔不即获侍言笑,东望殞涕,有儿女子之感。” 清 张三礼 《空谷香序》:“吾不知出于仙佛之炎炎皇皇耶,出于儿女子之喁喁于于凄凄楚楚耶?”
(2).孩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拔大者买之”自注:“儿女子七岁已上皆得充事也。”
向子諲名句,卜算子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