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醉翁吟,是沈夫子所作。
今听醉翁吟,是沈夫子所弹。
声如冰凘下石滩,嚼啮碎玉遶齿寒。
四坐整衣容色端,醉翁虽醉无慢官。
其音正以乐,其俗便且安,何害酩酊颜渥丹。
沈夫子,邂逅相遇必已欢。
玉琴能写人肺肝,人所为难君不难。
平明解船建溪去,轻齎快意不长湍。
溪东白茗象月团,来华至尊龙屈盘。
余为带銙与脔片,散在六合云漫漫。
况君五脏清如水,宜饮沆瀣采木栏。
更留瓦砚赠我看,邺宫鸳鸯谁刻剜。
亦作“ 冰澌 ”。1.解冻时流动的冰。 宋 苏辙 《游城西集庆园》诗:“冰澌片断水光浮,柳线和柔风力輭。” 宋 周邦彦 《南乡子》词:“自在开帘风不定,颼颼,池面冰澌趁水流。” 清 曹寅 《后陶留饮香河书屋》诗:“无多柳叶连桥暗,渐减冰凘落照斜。” 清 吴锡麒 《春霁图》曲:“响冰澌急溜放前沽,洒斜阳po{1-1}网拦横浦。”
(2).冰棱。 宋 张元干 《夜游宫》词:“半吐寒梅未坼,双鱼洗,冰澌初结。”《金史·世祖纪》:“时十月已半,大雨累昼夜,冰凘覆地, 乌春 不能进。” 元 王子端 《大江东去·癸巳暮冬小雪》词:“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
往井下丢石块。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已挤沟壑,犹下石不休;方困蒺藜,尚弯弓而相射。” 清 唐孙华 《赠同年赵蒙泉》诗:“临危翻下石,颠岸復弯彀。”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参见“ 落井下石 ”。
咬啮。《宣和遗事》前集:“ 崇寧 五年夏, 解州 有蛟在 盐池 作祟,布炁十餘里,人畜在炁中者,輒皆嚼嚙,伤人甚众。”
嚼齧:咬啮。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于其远险……熊虎是生。故人民被害嚼啮。” 唐 杜甫 《哀江头》诗:“輦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一本作“噍啮”、“ 嚼囓 ”。 唐 韩愈 《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腭反。”
(1).细小的玉片或玉屑。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占风铎》:“ 岐王 宫中於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鐸’。” 宋 王禹偁 《黄冈竹楼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2).比喻细小洁白的牙齿。《三国演义》第八回:“ 允 ( 王允 )命 貂蝉 执檀板低謳一曲。正是:一点樱桃启絳唇,两行碎玉喷《阳春》。”《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妇人同丫鬟下船,见了 许宣 ,起一点朱唇,露两行碎玉,向前道一个万福。”
(3).喻指女性死者的遗钗、残稿等。 清 王继香 《<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续遗咏於玉臺,光越纽之彤史。又奚事抱碎玉以愴怀,抚凋兰而陨泗者。”
(4).喻指落花。 刘大白 《花间》诗:“醉向落花堆里卧:东风怜我,更纷纷乱红吹堕,碎玉零香作被窝。”
(1).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旧唐书·田弘正传》:“自 弘正 归国, 幽 、 恆 、 鄆 、 蔡 有齿寒之惧。”《新唐书·窦建德传》:“二国兵不解, 唐 彊 郑 弱,势必举 郑 , 郑 灭则大 夏 有齿寒之忧。”参见“ 脣亡齿寒 ”。
(2).齿酸。 宋 孙艤 《菩萨蛮·落梅》词:“一点著枝酸, 吴姬 先齿寒。”
梅尧臣名句,送建州通判沈太博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