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拂拂弄轻黄,白紵云趋翰墨场。
鲁国儒冠能有几,长沙舞袖颇相妨。
英材自是千人敌,小试犹争一日长。
来岁皇都春色好,马蹄应带百花香。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反问语。古时多见于诗词。 宋 周邦彦 《苏幕遮·风情》词:“陇云沉,新月小。杨柳梢头,能有春多少?” 宋 辛弃疾 《清平乐·木樨》词:“打来休似年时,小窗能有高低,无顿许多香处,只消三两枝儿。”
互相妨碍、抵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春秋》之道,固有常有变。变用於变,常用於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 宋 苏轼 《答参寥书》:“此於至道殊不相妨,何为废之邪!” 清 李渔 《奈何天·锡麒》:“这个解法虽然极好,只是与赦罪的条款略有些相妨。”
蔡戡名句,送蒋子立赴河南试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