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飞尘。 清 黄景仁 《题马氏斋头<秋鹰图>》诗:“空尘动壁风旋榻,颯爽下击 要离 精。”
谓海中水泡。《楞严经》卷六:“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佛教用水泡比喻生命的空幻。后以“海沤”比喻事物起灭无常。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深和浅。《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虽浅深不同,详略各异,其褒德显荣,典章一也。” 宋 苏轼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其志不同,故其术有浅深,而其成功有巨细。” 郭沫若 《羽书集·由“有感”说到气节》:“悲歌 燕 赵 已消沉,沦落何须计浅深?”
(2).深厚。 宋 苏舜钦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自尔家事细微,必为賙给,使举族免於流转,得专孝思,其为惠浅深,以此可见。”
司空图名句,二十四诗品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