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百笏门,族望甲乡国。
堂堂六世祖,名在碧落籍。
人曰吾故侯,善政光古昔。
后裔联簪缨,北原荫榆柏。
里居百余年,世出二吉石。
当时丛桂中,鸣珂动城陌。
变故忽相仍,流荡兵火厄。
一经焚劫余,故里半荆棘。
奔腾豺虎群,逃避天地窄。
十年湖山游,幸不死锋镝。
朝穿云麓青,夜钓月溪白。
间关度阳九,阖室仅安适。
遽婴风树蜚呼天泪横臆。
坡陁东龙冈,怅望隔窀穸。
故乡渺归期,异县悲久客。
北辕吾未能,辽绝江海隔。
思我伯父贤,一别几更历。
寇至独不去,巍坐空四壁。
高标揖夷齐,九死出焚溺。
居为一乡望,后学所矜式。
泮水修复初,儒盟首开席。
我独随负蓬,孤陋阻规益。
明年秋鸿飞,槐花动行色。
庶遂升堂拜,情话输悃愊。
诗成喜不寐,兴逐飞天翼。
(1).古代术数家的学说。其说有二:(1)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从入元至阳三,常岁四千五百六十年,灾岁五十七年,共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之气终。举其平均数则每八十年有一灾年。《汉书·律历志上》:“《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宋 洪迈 《容斋续笔·百六阳九》:“史传称百六阳九为厄会,以歷志考之,其名有八。初入元百六曰阳九,次曰阴九;又有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皆谓之灾岁。大率经岁四千五百六十,而灾岁五十七。以数计之,每及八十岁,则值其一。今人但知阳九之厄,云经岁者,常岁也。”(2)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以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此外有所谓太乙数,能知运祚灾祥,刀兵水火,阴晴风雨……盖太乙数中,专考阳九,百六之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奇数也,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也,为阴数之穷。大抵岁运值之,终有厄会。 洪文敏 公《五笔》中,载阳九、百六之説,与此不同。”
(2).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亏为百六。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则有龟负龙擎,文籍其阳九阴六; 共 触 愚 移,倾缺其天枢地轴。”参阅《灵宝天地运度经》。
(3).指灾荒年景和厄运。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矇。 世祖 拨乱,爰建时雍。”《旧唐书·代宗纪》:“而犹有 李灵耀 作梗, 田承嗣 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歟!” 明 邵璨 《香囊记·问卜》:“中途自伤分凤友,念他乡战骨谁收,奈何薄命遭阳九。” 清 钱谦益 《慈光寺》:“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
全家。《列子·周穆王》:“ 宋 阳里华子 中年病忘……闔室毒之。” 唐 高彦休 《高阙史·秦中子得先人书》:“少年捧书大恐,闔室素服而泣。” 梁启超 《新民说》二:“家长而不贤,固闔室为饿殍,藉令贤也,而能荫庇我者几何。”
周麟之名句,寄伯父元举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