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孕冲气,霜雪实嘉平。
粹然经世材具,应为圣时生。
妙处为仁受用。
颠倒纵横无壅。
一笑泮春冰。
袖手无一语,四海已倾情。
紫岩老,游戏事,悟诚明。
当年夷夏高仰,玉振更金声。
家有渊骞高第。
可但闻诗闻礼。
衣钵要相承。
周扆绚馀彩,商鼎味新羹。
(1).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 中国 境内的各族人民。《周书·于翼传》:“ 翼 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 冯君 焉。” 唐 刘禹锡 《贺赦表》:“用含弘光大之泽,副夷夏会同之心。” 明 徐渭 《初入京瞻宫阙》诗:“域中夷夏极,天上帝王家。”
(2).指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臺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1).指地势高。与“低洼”相对而言。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下》:“地形低下处,可益增广;其高仰处,即开乾壕及陷马坑之类。”
(2).敬仰,仰慕。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然而三辅之隩,适贺带安,庶邦之怀,未忘高仰。”
(1).谓磬声振扬。《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所谓‘金声而玉振之’者,以金声始洪而终杀,必以玉声振扬之。此‘之’字即指金声而言。”
(2).谓振扬天子之德音。《汉书·儿宽传》:“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 颜师古 注:“言振扬德音,如金玉之声。”
(3).形容帝王仁德的声音。《晋书·景帝纪》:“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
(4).比喻文辞声调铿锵。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儁。飞辩摛藻,华繁玉振。”
(5).谓著述继美前贤。《晋书·卫玠传》:“昔 王辅嗣 吐金声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 江 表。微言之绪,絶而復续。” 王国维 《观堂集林·<国学丛刊>序》:“二 刘 金声於 隋 代, 孔贾 玉振於 唐 初。”
(6).古琴名。 元 陶宗仪 《辍耕录·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黄鵠、秋啸。”
(1).指钲声。《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汉书·李陵传》:“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 颜师古 注:“金谓鉦也,一名鐲。”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二:“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2).指钟声。 唐 沉佺期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诗:“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復传。” 宋 苏轼 《十二琴铭·天球》:“有蔚者桐,僵于下阳之庭。奏刀而玉质,成器而金声。” 清 金人瑞 《长夏读杜诗有怀明人法师却寄二十四韵》:“金声齐雅颂,玉尺辨毫釐。”
(3).指金石声。 唐 唐彦谦 《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诗:“醉中篇什金声在,别后音书锦字空。” 明 何景明 《赠子言》诗:“腰佩白玉环,手掷金声赋。” 叶景葵 《<蔽庐丛志>序》:“金声掷地,诵 左 赋而俗耳顿聪。”
(4).对人声音的美称。 明 沉仕 《桂枝香·咏镜题情》曲:“爱你秋波如练,金声娇软。”
(5).恭敬的声音。《逸周书·酆保》:“卑位柔色,金声以合之。” 朱右曾 校释:“金声,肃也。”
(6).比喻美好的声誉。 晋 刘琨 《劝进表》:“玉质幼彰,金声夙振。” 唐 卢纶 《送黎燧尉阳翟》诗:“玉貌承严训,金声称上才。”
(7).指声誉传播。 王国维 《观堂集林·<国学丛刊>序》:“二 刘 金声於 隋 代, 孔 贾 玉振於 唐 初。”
侯置名句,水调歌头(为张敬夫直阁寿)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