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岁摇落时,凭高望扬越。
流光不我与,复此值凋节。
孤塔踞层冈,仙盘湧漻泬。
病足攀危梯,寸晷或三歇。
浩荡佛界宽,凌兢客心折。
远岫几培塿,空江一明灭。
海日栖簷题,霜风语铃舌。
荒墟自今古,大块靡封埒。
豁若醯覆开。
醒如豆聪撤。
哀哉人间世,小智互纷结。
豕虱论是非,蛮蜗定雄杰。
伥伥百代俗,唧唧九流说。
推致无穷中,秋毫共飘瞥。
圣人小天下,乐意遗来哲。
矧余蒙鄙姿,轻蹈荣利辙。
溷浊六尘并,讙呶太和泄。
薄言真境游,追悟生理缺。
洗心刻来誓,回步懲曩跌。
甘露多馀滋,圣关有幽鐍。
咄嗟朝市人,此路非尔蹑。
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宗密 疏:“六尘是境,识体是心。” 南朝 宋 鲍照 《佛影颂》:“六尘烦苦,五道绵剧。” 宋 司马光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诗之二:“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途。”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瞿秋白 《猪八戒》:“一切爱恋六尘,以至于‘zhen{1-1}善{1~1}美是没有的,是幻执的……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团都灭绝了,成个正觉’,得证涅槃。”
喧哗叫闹。《诗·小雅·宾之初筵》“载号载呶” 毛 传:“号呶,号呼讙呶也。”《宋史·孝宗纪》:“军民讙呶者,执送大理寺鞫之。”《花月痕》第四八回:“正待説下,忽四边人声汹汹,万马齐奔,又像白天斗法时讙呶。”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宋庠名句,登大明寺塔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