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难敢横行,遭时取盛名。
五兵常典校,四十又专城。
浪逐楼船破,风从虎竹生。
岛夷今可料,系颈有长缨
(1).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见《司兵》 郑玄 注。《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 范宁 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 颜师古 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
(2).泛指各种兵器。《隋书·达奚长儒传》:“且战且行,转鬭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 唐 独孤及 《庆鸿名颂》:“ 唐 兴百三十有八载,皇帝在贿天下,铸五兵为农器,栖万姓於寿域。”
(3).泛指军队。《战国策·齐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旧唐书·太宗纪上》:“若 轩辕 善用五兵,即能北逐 獯鬻 。”
(4).指战争。 南朝 梁 刘孝标 《金华山栖志序》:“ 左元放 称此山云:‘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转。’” 前蜀 杜光庭 《晋公太白狼星醮词》:“弓弢戢偃,雨顺风调,百穀有年,五兵永息。”
(5).“五兵尚书”的省称。详“ 五兵尚书 ”。
(1).常例;固定的法典、制度。 汉 蔡邕 《宗庙迭毁议》:“正厥世之所闕,为无穷之常典。”《后汉书·杨终传》:“臣闻‘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百王常典,不易之道也。”《魏书·世祖纪》:“夫有功受赏,有罪受诛,国之常典,不可暂废。” 元 黄缙 《日损斋笔记·辩史》:“然则九锡者,先王赏功之常典耳。”
(2).指旧时的典籍。《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所以不列於五岳,闕载於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逈。” 李善 注:“常典,五经之流也。”《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唐 贾公彦 疏:“三坟,三皇时书;五典,五帝之常典。”
独孤及名句,送长孙将军拜歙州之任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