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癖瘀诗,业债馀清净。
但已心孔开,敢夸笔锋劲。
疾书或欹斜,所向必雅正。
顾惭非晋人,出语那韵胜。
亦好三亩园,松竹互掩映。
门阑虽间启,俗客未省迎。
岂唯惬幽情,颇复动诗兴。
朅来古泮宫,未谙麋鹿性。
何处更有诗,抗走足不定。
宗英出大篇,重此绿绮赠。
未应费推敲,讵止工竞病。
此作不为妙,妙处知难更。
吟坛将风雅,琐尾宜退听。
贺白真雁行,离骚可奴命。
熟复句中眼,如对麈尾柄。
迷途获指南,从此识畦径。
自应形赞叹,谁复献嘲评。
佳处未易知,当有识者证。
(1).反复熟习。 宋 朱熹 《答胡季随书》:“所喻两条,前书奉报,已极详悉。若能平心定气,熟復再三,必自晓。”《文献通考·经籍十三》:“独以予之顽顿不敏,乃能熟復数过,而仅得其旨意之彷彿。”
(2).谓亲切,关怀。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李郭诏书》:“ 唐 世之所以眷礼名将相者,绸繆熟復至此。 汉 晋 以来所不及也。”
见“ 句眼 ”。
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亮 以麈尾掩口而笑。” 唐 白居易 《斋居偶作》诗:“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张牀。”《红楼梦》第一○九回:“只见 妙玉 头带妙常冠……腰下繫一条淡墨画的白綾裙,手执麈尾念珠。”
喻良能名句,次韵宗郎中师仁见示古风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