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韵重听倍爽神,银钩忽睹更躬亲。
郡侯喜是风骚主,野客惭为唱和人。
积雾曾侵红绣旆,异香犹惹白纶巾。
两篇箧里贞珉上,频拂看宁有蠹尘。
(1).指佛家诵经之声。 南朝 梁简文帝 《八关斋制序》:“香吐六銖,烟浮五色;目对金容,耳餐玉韵。”
(2).对他人诗文的美称。 唐 白居易 《将发洛中枉令狐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诗:“玉韵乍听堪醒酒,银钩细读当披颜。收藏便作终身宝,何啻三年怀袖间。” 唐 张道符 《和主司王起》:“莲峯对处朱轮贵,金榜传时玉韵成。”
(3).对清越声音的美称。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红儿 谩唱《伊州》遍,认取轻敲玉韵长。” 宋 杨万里 《省宿题天官厅后竹林》诗:“秋声偷入翠琅玕,叶叶竿竿玉韵寒。”
使心神爽快。 唐 常建 《听琴》诗:“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明 陈所闻 《驻马听·题新安汪无如环翠园》曲之四:“几不飞尘,笔砚精良独爽神。” 许钦文 《鉴湖风景如画》:“处处使人眼开眉展,爽神悦目。”
亦作“ 银钩 ”。 1.银质或银色的钩子。《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鉤,飘若惊鸞。” 南朝 梁 刘孝威 《钓竿篇》:“金辖茱萸网,银钩翡翠竿。”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鉤采桑路。”《宋史·乐志十五》:“翠帘人静月光浮,但半捲银钩。”
(2).一种银质的妇女饰物。 唐 徐坚 《棹歌行》:“櫂女饰银鉤,新妆下翠楼。”
(3).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元 张逊 《水调歌头·宴顾仲瑛金粟影亭赋桂》词:“把鸞笺,裁绣句,写银钩。”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想梦》:“他一不合银钩写,锦字松烟。”
(4).比喻弯月。 宋 李弥逊 《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魏野名句,酬和知府李殿院见访之什往来不休因成四首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