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时不取相,相说却成诳。
不诳不谤时,如如真金像。
不赞成;不采取。《汉书·文帝纪》:“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於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 颜师古 注:“不取,犹言不用此为善也。” 明 何景明 《拟与藩司论救荒书》:“窃於执事有不取焉。” 茅盾 《子夜》五:“如果这大规模计划本身是建筑在空虚的又一大规模计划上,那也是他所不取的。”
亦作“相悦”。彼此和睦、亲爱。《穀梁传·僖公元年》:“吾二人不相説,士卒何罪?”《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説,则反唇而相稽。” 颜师古 注:“説音悦。”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周公 上圣, 召公 大贤,犹不相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二妇云:‘少年初不相识,亦未相悦。’”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这时新的才子+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
亦作“相悦”。佛教语。谓脱离自性、本体而说法。《坛经·顿渐品》:“吾所説法,不离自性。离体説法,名为相説,自性常迷。”
释印肃名句,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