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
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
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
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
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
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
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
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
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
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
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1).古 希腊 哲学家首先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十七世纪后,物理学家为解释光的传播以及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当时认为光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必须假设存在一种尚未为实验发现的以太作为传播光的媒质。这种媒质是无所不在的,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它的特殊机械作用。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科学家始终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相对论的建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以太才作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抛弃。
(2).近代 康有为 、 谭嗣同 、 孙中山 等使用的哲学名词,是物理学名词的借用。 康有为 在《孟子微》中把以太与“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观念等同起来。 谭嗣同 在《仁学》、《以太说》中既把以太说成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无色、无声、无臭的物质,但同时又作了种种精神性的解释,把 孔子 的“仁”、“元”、“性”, 墨家 的“兼爱”,佛家的“慈悲”,基督的“灵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 孙中山 则在《孙文学说》中把以太看作物质世界的本源,认为它“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并不具有精神性质。
犹贵客。《史记·高祖本纪》:“ 沛中 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 陶潜 彭泽 ,自得高人; 王吉 临邛 ,仍延重客。” 清 王晫 《今世说·惑溺》:“﹝ 邵弥 ﹞与人饮,不半升,頽然就睡,虽坐有重客弗顾。”
有知觉;有知识。《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唐 韩愈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軻而艰难。”
戴名世名句,慧庆寺玉兰记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