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
暑才消大火即渐西,斗柄往坎宫移。
一叶梧桐飘坠,万方秋意皆知。
暮云闲聒聒蝉鸣,晚风轻点点萤飞。
天阶夜凉清似水,鹊桥图高挂偏宜。
金盆内种五生,琼楼上设筵席。
。
。
今宵两星相会期,正乞巧投机。
沉李浮瓜肴馔美,把几个摩诃罗儿摆起。
齐拜礼,端的是塑得来可嬉。
。
。
月色辉,夜将阑银汉低,斗穿针逞艳质。
喜蛛儿奇,一丝丝往下垂,结罗成巧样势。
酒斟着绿蚁,香焚着麝脐,引杯觞大家沉醉。
樱桃妒水底红,葱指剖冰瓜脆,更胜似爱月夜眠迟。
。
。
金钗坠、金钗坠玳瑁整齐,蟠桃宴、蟠桃宴众仙聚会。
彩衣、彩衣轻纱织翠,禁步摇绣带垂,但愿得同欢宴团圆到底。
。
。
玉葱纤细,粉腮娇腻。
争妍斗巧,笑声举,欢天喜地。
我则见管弦齐动,商音夷则。
遥天外斗渐移,喜阴晴今宵七夕。
。
。
团圈笑令心尽喜,食品愈稀奇。
新摘的葡萄紫,旋剥的鸡头美,珍珠般嫩实。
欢坐间,夜凉人静已,笑声接青霄内。
风淅淅,雨霏霏,露湿了弓鞋底。
纱笼罩仕女随,灯影下人扶起,尚留恋懒心回。
。
。
画堂深,寂寂重门团,照金荷红蜡辉。
斗柄又横,月色又西,醉乡中不知更漏迟。
士庶每安,烽燧又息,愿吾皇万岁。
。
。
人生愿得同欢会,把四季良辰须记,乞巧年年庆七夕。
。
。
(1).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成。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九:“还君金釵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唐 温庭筠 《懊恼曲》:“两股金釵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雍熙乐府·醉花阴·国祚风和太平了》:“两行金釵,最宜素縞。” 清 黄遵宪 《九姓渔船曲》:“金釵敲断都由我,团扇遮羞怕见郎。”
(2).借指妇女。 清 沉起凤 《谐铎·梦中梦》:“今富贵若此,何不广列金釵,以充下陈。” 贺敬之 《放歌集·三门峡歌》:“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3).石斛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九。石斛》。
原指 西王母 在 瑶池 举行的蟠桃胜会。后借指庆祝宴会。多用于祝寿。《宣和遗事》前集:“蟠桃宴罢流琼液,勑赐流霞赏万民。” 明 谢谠 《四喜记·椿庭庆寿》:“轻风送十里荷香,舞鹤乱半帘松影,满门齐赴蟠桃宴,人人共祝长生。”
(1).神话中的仙桃。据《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 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据《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 西王母 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 王母 问帝,帝曰:“欲种之。” 王母 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 清 黄遵宪 《车驾驻开封府》诗:“诸侯香草方毡幕, 西母 蟠桃又綺筵。”
(2).桃的一种。果形扁圆,味甘美,汁不多。 宋 毛滂 《清平乐》词:“欲助我公寿骨,蟠桃等见开花。”
(3).传说中的山名。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披山穷木禾,驾海逾 蟠桃 。”参见“ 蟠木 ”。
(4).见“ 蟠桃胜会 ”。
杜仁杰名句,【商调】集贤宾北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