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画角悲,又复掩柴扉。
夜月云千里,春城水四围。
连宵灯报喜,几日鸟啼归。
飞尽东郊絮,谁怜尚夹衣。
(1).歌咏声;吟咏声。《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 秦 之声也。”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 宋 叶适 《潘广度》诗:“ 秦 声呜呜何处村, 楚 些行歌愁断魂。”《虞初新志》卷一引 清 周亮工 《盛此公传》:“好为诗,酒后呜呜吟不已。”
(2).象声词。多形容低沉的声响。 唐 李德裕 《南梁行》:“呜呜晓角霞辉粲,抚剑当楹一长叹。” 清 周亮工 《呻吟床笫闻家慈病》诗:“藁间未必生还客,枕上呜呜泪满巾。” 杨朔 《中国人民的心》:“他娘却坐在热炕头上,呜呜摇着纺车。”
古管乐器。传自 西羌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南朝 梁简文帝 《折杨柳》诗:“城高短簫发,林空画角悲。” 唐 陈子昂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水浒传》第十二回:“将臺两边左右列着三五十对金鼓手,一齐发起擂来,品了三通画角,发了三通擂鼓,教场里面谁敢高声。” 廖仲恺 《青玉案·泉州道中纪见》词:“西风画角悲征戍,人意也消何处?”
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 梁 范云 《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説,有客款柴扉。” 唐 李商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之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西游记》第六七回:“长老欣然促马,至庄门外下马,只见那柴扉紧闭。” 清 吴伟业 《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乱后归来桑柘稀,牵船补屋就柴扉。” 洪深 《申屠氏》第三本:“ 方蛟 叫门,柴扉半启,走出一个庄客。”
陈起名句,呜呜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