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激霆奔夜复晨,天街流潦没车轮。
清风皎日收无迹,妖{左虫右戾}顽蛟亦有神。
洊至已惊占习坎,汨陈深巩败彝伦。
苍生可念非吾力,漏屋颓垣不庇身。
再至,相继而至。《易·坎》:“水洊至,习坎。” 王弼 注:“不以坎为隔絶,相仍而至。” 南朝 宋 谢灵运 《富春渚》诗:“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託。”《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民怨而盗发,天怒而地震,水灾洊至。”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工部主事 康有为 ,为外衅危迫,分割洊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呈请代奏事。”
(1).《易·坎》:“《彖》曰:习坎,重险也。” 高亨 注:“本卦乃二坎相重,是为‘习坎’。习,重也;坎,险也。故曰:‘习坎,重险也。’”后因称险阻为“习坎”。《晋书·殷仲堪传》:“是以 李势 初平,割此三郡配隶 益州 ,将欲重复上流为习坎之防。” 南朝 梁 张缵 《南征赋》:“美中流之衝要,因习坎以守固。”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盖设嶮象存於习坎,而趋时患在於用常。”
(2).指十一月。旧以八卦配四时,坎为正冬四十五日之季节,故以指十一月。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遂来 长安 里,时卦转习坎。”
(1).常理;常道。《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 箕子 !惟天阴騭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蔡沉 集传:“彝,常也;伦,理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放斧斤而欲双巧於 班 墨 ,忽良才而欲彝伦之攸敍,不亦难乎!”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彝伦》:“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 孟子 之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
(2).指伦常。 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道德彝伦,又焉能外?”
(3).谓成为表率、成为典范。《魏书·彭城王勰传》:“自古统天位主,曷常不赖明师,仗贤辅,而后燮和阴阳,彝伦民物者哉?” 唐 杨炯 《庭菊赋》:“ 钟太傅 之家声,彝伦 魏 室,道合盐梅,功成辅弼。”
(4).指铨选官吏。《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但为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八坐可审议往代擢贤之体,以令才学并申,资望兼致。”
韩维名句,和六弟苦雨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