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于成对的两人或两物。《礼记·少仪》:“其禽加於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 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 。” 唐 李贺 《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元 张国宾 《薛仁贵》楔子:“一双父母在堂,我不肯做庄农的生活。” 老舍 《正红旗下》一:“那是一双何等毫无道理的眼睛啊!见到人……她的眼总是瞪着。”
(2). 唐 时 南诏 耕地,五亩为一双。见《新唐书·南诏传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称地为双》引《云南杂志》:“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约有中原四亩地。”
(3).佛教称两年半为一双。《法苑珠林》卷三:“三月为一时,两时为行;一行即半年六月也,两行为一年,两年半为一双。”
(1).转过脸。《南史·武陵王昭晔传》:“上回面不答。” 唐 张籍 《惜别》诗:“临行记分处,回面是相思。” 宋 张先 《蝶恋花》词:“和泪语娇声又颤,行行儘远犹回面。”
(2).转变脸色,谓改变态度。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亲近於左右。”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专愚·迂仙别记》:“公曰:‘若然,即败亦何与我事。’便回面作喜,拾子更着。”
(3).指归顺。《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海外遐方,信延颈企踵,回面内嚮,喁喁如也。” 李周翰 注:“回面内向,谓顺服於君。”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然后旃裘之长,顿顙而讋服;祝髮之渠,回面而奔走。”
(4).指反叛。《北史·裴叔业传》:“若不尔,回面向北,不失 河南公 。” 明 何景明 《上作篇》:“虽有昏乱之世,而无失身之士;虽有污降之时,而无回面之臣。”
(5).俗谓新婚夫妇回女家的礼节。《三国志平话》卷中:“夫人观 皇叔 数日,累次説:‘ 皇叔 累代帝皇之孙, 皇叔 岂不知礼?我家母亲年迈,兼家兄专等 皇叔 回面。’”
(1).转脸。 唐 杜甫 《悲陈陶》诗:“都人迴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新妇﹞得婆语迴面拜夫。”
(2).改向。喻归顺。《三国志·吴志·孙权传》“ 权 终不听”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君宣导休风,怀保边远,远人迴面,莫不影附,是用锡君朱户以居。”
数目。一百个千。用以形容数量极多。《孟子·公孙丑下》:“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渔阳》诗:“繫书请问 燕 耆旧,今日何须十万兵?” 宋 陆游 《好事近》词:“驱退睡魔十万,有双龙苍璧。”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change sides in a war;transfer one's allegiance] 军队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
前徒倒戈,击于后以北。——《书·武成》
详细解释放下武器。指投降敌方。 唐 鱼玄机 《浣纱庙》诗:“一双笑靨纔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説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 茅盾 《子夜》二:“ 日本 报上还说某人已经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1).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2).倒拖武器。指军队败逃。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鋭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 程远志 被斩,皆倒戈而走。” 清 黄遵宪 《过安南西贡有感》诗之三:“不信王师倒戈退,翻将化外弃南天。”
(3).把戈倒着安放,表示不再用兵。《吕氏春秋·原乱》:“ 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参见“ 倒置干戈 ”。
(4).倒持武器。《南史·胡藩传》:“ 藩 谓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祸,不早去,后悔无及。’”参见“ 倒持泰阿 ”。
鱼玄机名句,浣纱庙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