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乾坤老贼精,天教化火自{1|1}焚身。
贼心贼行难磨灭,二月依前是仲春。
(1).平定祸乱。《诗·大雅·江汉序》:“《江汉》, 尹吉甫 美 宣王 也。能兴衰拨乱,命 召公 平 淮夷 。”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上》:“及 光武 之际,拨乱之后,如此之比,宜无赦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劲兵鋭卒,拨乱之神物也,用者非明哲,则速zi{1~1}焚之祸焉。”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 魏武 乘时拨乱,电扫羣雄。”
(2).治理乱政。 三国 魏 曹操 《以高柔为理曹掾令》:“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明史·冯恩传》:“大学士 李时 小心谦抑,解棼拨乱非其所长。”
(3).挑拨。《红楼梦》第一回:“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
(1).指大盗。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 方国珍 , 台 之 寧海 人。其居有山,在中曰 杨屿 ,尝有童謡云:‘ 杨屿 青,出贼精。’其初亦欲向功,为国宣力,后失望,遂出忿言曰:‘ 蔡 能为盗,我岂不能耶?’遂叛。”
(2).对捣鬼干坏事之人的詈词。 明 《杀狗记·雪中救兄》:“[丑]那个要偷他东西,这个人就要烂心肺的![浄]这个贼精还要罚咒!”《平妖传》第六回:“道士也认得是 乜道 了,他如何也在这里?一定这贼精晓得了些风声,在此打断我的好事。”
焚烧身体。旧时宗教信徒以之作为一种祈祷、赎罪行为。《法苑珠林》卷三四:“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自言所积恶业至重,须焚身以懺。” 鲁迅 《而已集·略谈香港》:“一个和尚去告状追债,而债户商同通事,将他的状子改成自愿焚身了。”
犹丧生。焚,通“ 僨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焚,读曰僨;僨,僵也。为生齿牙,僵仆其身。”后用以比喻因贪利或积财而得祸。 唐 沉仲 《象环赋》:“取其焚身之齿,奋其截肪之色。”
释了惠名句,偈颂七十一首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