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我弱冠,辟廱尾群英。
公时少二岁,籍注国子生。
同舍气味同,异姓而弟兄。
厥后公筮仕,我亦猎科名。
参辰不相比,邈焉笑语并。
云溪既卜筑,来往数逢迎。
玄谭入理窟,淡交遗世情。
邑人敬二老,可为来者程。
顷年我出使,公言勉一行。
偻指解辔归,请当踵前盟。
山颓梁木坏,闻讣恍以惊。
迹公生平事,表里皆纯诚。
居家简以肃,从官廉而平。
应酬心地虚,不见喜愠萌。
处顺悠然去,了无丝发惊。
乃知学道力,坚刚老益明。
天报良未已,诸孙何铮铮。
回首丹旌路,风悲涕泪横。
东晋 和 南朝 时将服官役者的姓名、年限载入用黄纸书写的户籍总册,谓之籍注。凡入黄籍者可免征役。《南齐书·张岱传》:“母年八十,籍注未满, 岱 便去官从实还养,有司以 岱 违制,将欲纠举。”《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 元起 在道久,粮食乏絶,或説之曰:‘ 蜀 土政慢,民多诈疾,若检 巴西 一郡籍注,因而罚之,所获必厚。’” 胡三省 注:“谓民多诈疾,注之於籍,以避征役。”
(1).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 郑玄 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 刘书年 《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国子弟。”
(2).指国子学。《北史·儒林传论》:“ 明 元 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及迁都 洛邑 ,詔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隋书·韦艺传》:“ 艺 字 世文 ,少受业国子。”《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国子监之讹》:“ 汉 以前,统名太学…… 晋 咸寧 间,始专名国子, 隋 又改学为监。”
郭印名句,提宫宇文朝议挽辞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