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识心达理,不是胡言乱语。
教化三千大千,个个透泥入水。
应无所住生心,更不祭神拜鬼。
时中净念法身,何假烧钱化纸。
不被邪魔所惑,各各尽淘真理。
亦非夜聚晓散,亦不远寻山水。
亦不发愿烧香,亦不弃离妻子。
不咽众生血味,便敬六亲九祖。
誓不饮酒猖狂,不入牢狱苦楚。
见利便不干心,处处如钦父母。
你争无明人我,我自无可作做。
修桥补路随缘,身作山河国土。
供养大地含灵,上愿皇图永固。
时时风调雨顺,日日民歌乐舞。
皆因自性天真,永不入他门户。
如今一物无求,不著邪魔祛使。
不离当处湛然,运水搬柴佛事。
何须找铙击钹,岂用槌钟击鼓。
饶舌合掌归依,早被参方取怒。
只心普遍莲花,何异西方净土。
自古本自无迷,今本何曾有悟。
设有三乘五教,也似添盐和酣。
生死涅槃如梦,佛说无所作做。
更问达磨西来,他亦别无门路。
直指人心是佛,不可更移一步。
才有丝发是非,便入魔家邪户。
死中得活之人,诸佛龙天守护。
斩钉截铁丈夫,这个凡夫了事。
如今人赞神钦,万劫群灵仰慕。
到此若不回心,岂识摩尼宝库。
自利利他不竭,经劫且无怕怖。
披云啸月吟古风,透石穿山谈正{1|1}法。
只个心如巧画师,只个身如无缝塔。
东村老婆是我娘,爷是南门张大伯。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lun{1-1}理道德的教育。《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 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如同;一般。 宋 陆游 《次韵周辅道中》:“日淡风斜江上路,芦花也似柳花轻。”《水浒传》第七三回:“ 李逵 性起,砍将入去,泥神也似都推倒了。”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这口剑虽不能说削铁如泥,也似花马剑一般锋利。”
释印肃名句,达理歌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