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龙吟细竹枝,青娥擎在手中吹。
当时纵使双成在,不得如伊是小时。
(1).数量词。犹言一梱,一扎。《诗·小雅·白驹》:“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大主考便打开那一束备中的卷子。” 柔石 《摧残》:“没有办法了,米一粒也没有了,柴一束也没有了。”
(2).数量词。古以帛五匹为“一束”。《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郑玄 注:“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八尺曰寻,五两五寻,则每卷二丈也,合之则四十尺,今谓之匹。”《汉书·梅福传》:“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参见“ 束帛 ”。
(3).数量词。箭十二支。《淮南子·氾论训》:“ 齐 桓公 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高诱 注:“箭十二为束也。”
(4).指笙管之类的乐器。因用若干根竹管和一根总吹气管制成,故称。 唐 薛能 《赠欢娘》诗:“一束龙吟细竹枝,青娥擎在手中吹。” 唐 王轂 《吹笙引》:“水泉迸泻急相续,一束宫商裂寒玉。”
(1).龙鸣。亦借指大声吟啸。《文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李善 注:“言己从容吟啸,类乎龙虎……《淮南子》曰:龙吟而景云至,虎啸而谷风轃。”《易·乾》“云从龙” 唐 孔颖达 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
(2).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初学记》卷二八引 南朝 梁 刘孝先 《咏竹诗》:“谁能製长笛,当为作龙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三:“笛奏龙吟水,簫鸣凤下空。” 元 郭钰 《和袁方茂才秋夜宴集》:“月明湖水龙吟细,云度 吴 山雁到稀。”
(3).形容声音深沉或细碎。 宋 陆游 《题庵壁》诗:“风来松度龙吟曲,雨过庭餘鸟迹书。” 明 刘基 《题石末元帅扇上有陈大初画松》诗:“永夜高风吹万窍,商声满地作龙吟。”《红楼梦》第二六回:“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4).形容语声洪亮。 唐 吕岩 《勉牛生夏侯生》诗:“鹤形兮龟骨,龙吟兮虎颜。”
(5).喻指君主的号令。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起陆之贵,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吟云萃,固非偶然也。”
(1).竹子的小枝。 唐 杜甫 《示从孙济》诗:“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唐 刘沧 《题古寺》诗:“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
(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 巴渝 (今 四川 东部)一带民歌, 唐 诗人 刘禹锡 据以改作新词,歌咏 三峡 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诗:“盪桨 巴 童歌《竹枝》,连檣估客吹 羌 笛。” 宋 范成大 《夔门即事》诗:“《竹枝》旧曲元无调,麴米新篘但有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纪映淮》:“ 金陵 纪青 ……女名 映淮 ,字 阿男 ,尝有《秦淮竹枝》云:‘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疎树几行。不与行人綰离别,赋成 谢 女雪飞香。’” 朱自清 《中国歌谣》三:“《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 巴 蜀 唐 人所作,皆言 蜀 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
(3).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1).即青女。主司霜雪的女神。 明 刘基 《锺山作》诗之十一:“ 青娥 不分秋容寂,故染枫林似老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恨 封姨 欺花偏紧,怨 青娥 侵荷忒劲。”
(2).指美丽的少女。 唐 王建 《白纻歌》之二:“城头乌栖休击鼓,青娥弹瑟白紵舞。” 元 李材 《海子上即事》诗:“少年勿动伤春感,唤取青娥对酒歌。” 明 夏完淳 《青楼篇与漱广同赋》:“ 长安 大道平如组,青娥红粉娇歌舞。”
(3).黛眉。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二:“娟娟双青娥,微微啟玉齿。”
薛能名句,赠欢娘(八岁善吹笙)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