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名长似梦,家计尽萧然。
旅宦游梁苑,归心满渭川。
郊原秋变色,桑柘晚生烟。
愿得长闲去,何妨老一廛。
原野。 南朝 梁 萧子范 《东亭极望》诗:“郊原共超远,林野杂依菲。” 宋 苏轼 《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郊原雨初足,风日清且好。”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国破山河在,城倾草树迷。看纵横白骨郊原蔽。”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灿烂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萧森。”
(1) [change color]∶改变颜色
由于排污,河水变色了
(2) [change one's countenance]∶脸色改变
勃然变色,动起武来
详细解释(1).改变脸色。是人的各种内心活动(敬畏、恐惧、悲伤、愤怒等)的反映。《论语·乡党》:“有盛饌,必变色而作。” 宋 苏轼 《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诗:“俄惊万窍号,黑雾卷蓬蓼;舟人纷变色,坐羡轻鸥矫。” 罗广斌 《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2).改变颜色。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韵寄蔡天启》:“澹然山谷中,变色未尝輒。” 清 阎尔梅 《出都门往游西山》诗:“远峯变色暗夕阳,盗贼持兵走荒墓。”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自是之根不拔,则机伏於微,而势成於不可返,黑白可以变色,东西可以易位。”
(3).比喻时局发生变化或政权改变性质。 徐迟 《牡丹》五:“山河变色,抗 日 战争开始了。”
(1).桑木与柘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鳩拂其羽,戴胜降於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蚕丝之利,甲於东南,迄今尤盛。” 元 张养浩 《寨儿令·绰然亭独坐》曲:“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 清 周亮工 《樵川城中》诗:“林边桑柘好,何地认烽烟。”
(2).指农桑之事。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清 黄宗羲 《郑兰生八十寿序》:“先生沉名於桑柘,弋者何慕。”
寇准名句,辇下书怀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