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自动对焦系统的问世极大地提升了相机的易用性,使更多人能够享受高效的拍摄体验。随着自动对焦系统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对焦性能越来越强大,并且衍生出多种自动对焦方式来应对不同的拍摄需求。如今,想要充分发挥相机的拍摄效率,必须熟练掌握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
对焦测试员原视频对焦
自动对焦系统是通过调整镜头镜片来完成对焦的,通常有两种方式:反差对焦和相位对焦。
反差对焦原理是根据焦点处画面的对比度变化,寻找对比度最大时的位置,即准确的对焦位置。因此,在拍摄时,锋利的边缘或突出的纹理会使自动对焦更加高效。相位对焦原理是在感光元件上预留出一些遮蔽像素点,专门用来进行相位检测,通过像素之间的距离及其变化来决定对焦的偏移值,从而实现准确对焦。
整个对焦过程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但在不理想的环境下(如太暗或者在水底),或者拍摄不理想的被摄物品(反差不足)时,对焦会相对困难。
可能会有人问,拍黑白照片时,反差是否会更大?其实并非如此。相机在拍摄时是根据彩色场景进行侦测,因此在拍摄时可能无法确认焦点应该放在哪。有经验的摄影师可能会注意到画面中央的人物较多,这时将对焦点放在这里会更容易快速对焦。
被摄物的状态对相机的自动对焦表现有重大影响,甚至比机身、镜头种类及对焦设定更为重要。自动对焦容易受光线明亮程度、被摄物对比度以及被摄物是静态还是动态这三种因素的影响。
自动对焦点(AF点)的多寡、类型及排列方式决定了相机自动对焦功能的强大程度。一般旗舰级相机与入门级相机在对焦点数量上会有显著差异。焦点数量越多、覆盖范围越广,自动对焦的成功率就越高。因此,对焦系统是区分相机档次的重要因素。
自动对焦模式还分为连续自动对焦模式(AF-C)和单次自动对焦模式(AF-S)。对于拍摄静物,使用单次自动对焦是最佳选择,但其缺点是一旦被摄物在镜头成功合焦后发生移动,就会导致失焦。因此不适合拍摄运动物体。AF-C是为弥补这一不足而诞生的,追焦系统会针对动态被摄物的移动速度进行预测,从而降低在拍摄动态物时的失焦率。
在对动态物进行追焦时,被摄物的移动方式、对比度、光线充足度、镜头类型和AF点的多寡都会影响自动对焦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AF-C会比AF-S更加耗电。
除了C/S这一维度的选择外,对焦区域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简单来说,就是设置相机对多大区域内的对象进行自动对焦。AF-C的自定义设置非常贴心,能够快速地针对拍摄题材选择追踪模式,而不需要繁琐设置。
"忽略障碍追踪主体"是最考验对焦算法的模式,对相机性能的依赖度较大。此模式需要对焦系统具有较高的主体识别率,同时又要忽略周围不必要的杂物。在拍摄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追踪灵敏度和速度追踪灵敏度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在拍摄人像或静态照片时,使用单次自动对焦是较常见的选择。在拍摄前,需要先获得对焦锁定。特别是在人像拍摄时,需要对准人的眼睛进行对焦锁定,以确保对焦准确度。需要注意的是,无反相机要搭配原厂镜头才能充分发挥自动对焦系统的全部能力。若使用转接环转接非原厂镜头,多数镜头无法自动对焦,且对焦性能也会有所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