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小窗幽记·集醒篇》
解释:安稳平和是处理事情的第一方法,谦恭退让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方法,海涵宽容是与人相处的第一方法,闲逸洒脱是怡养身心的第一方法。
原文摘要:
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看中人,在大处不走作,看豪杰,在小处不渗漏。 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 积丘山之善,尚未为君子;贪丝毫之利,便陷于小人。 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簟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
(1).办事。《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 周公 制 周 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国语·鲁语下》:“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 房武 ﹞歷十二官,处事无纤毫过差。” 沙汀 《淘金记》四:“一个人信用要紧,我们又是才到社会上来处事的。”
(2).六书之一。即指事。《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孙诒让 正义引 许慎 《<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参见“ 指事 ”。
谦让。《史记·乐书》:“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宋 叶适 《朝请大夫司农少卿高公墓志铭》:“始,公课郡最,入朝前后七迁得少卿,在廷中谦退甚,不敢与同列齿。”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 桐芳 把权利让给了 招弟 ,表示谦退,事实上她是怕和 大赤包 因一张牌也许又吵闹起来。”
[save one's skin;make life secure] 保全自己
明哲保身
详细解释保全自身。《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文选·班固<幽通赋>》:“浑元运物,流不处兮。保身遗名,民之表兮。”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言人生能保其身,死有遗名,民之表也。” 明 李贽 《史纲评要·汉纪·成帝》:“ 班婕妤 不同輦,已难矣,復得保身之哲,难哉!”
(1).统一的法令。《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观其盛者也。”
(2).指专一地行法。《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3).越发;更加。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这个姑夫老人家,一法老的糊突了。”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折:“那妇人老也小,止不过十七八岁,一法生得絶样的。”
(4).一种方法。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又一法,思其髮散以被身,一髮端,輒有一大星缀之。”《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右手开鍼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鍼空也” 张隐庵 集注引 张兆璜 曰:“开闔者,三阳之气发于下焦。营卫者,中焦水穀之所生也。用鍼取气,在于营卫,而此篇独论气出下焦,血出中焦,候下焦所生之气,出入开闔,以行补写之法,又一法也。”
(5).佛教用语,犹言一事一物。《华严经》卷十三:“惟以一法得出离。”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一法开无量之门,一音警无边之众。” 宋 范成大 《题记事册》诗:“八万四千空se{1-1}界,不离一法认毘卢。”
包涵;宽容。 宋 王安石 《谢提转启》:“自非涵容,少赐优假。”《宋史·韩维传》:“ 镇 所失只在文字,当涵容之。”《清史稿·礼志十》:“ 世祖 以外邦从化,宜予涵容,量加恩赏,諭令毋入覲。”
(1).居家不出之人。《国语·鲁语下》:“我先君 襄公 不敢寧处,使 叔孙豹 悉帅敝赋,踦跂毕行,无有处人,以从军吏。”
(2).隐士。《淮南子·主术训》:“天下多眩於名声,而寡察其实。是故处人以誉尊,而游者以辩显。”
陈继儒名句,小窗幽记·集醒篇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