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则毋归,对酒当歌,终难激扬。
似孔家文举,幼原了了;卫家叔宝,晚更茫茫。
五剧金鞭,六衔宝马,谁数吾家老子昂。
公真误,叹臣今已老,发短心长。
御沟偶过球场,笑涂辙都为若辈妨。
更内家髻样,巧如马坠;小侯舞势,快作鸾翔。
酒则数行,食而三叹,断尽西风烈士肠。
登城望,有千群筚篥,万点牛羊。
亦作“ 三叹 ”。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嘆,何也?”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予每读其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祇法 文丞相 已。”
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李善 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
陈维崧名句,同前题名句。注释由系统生成,仅供参考